原標題:直播“破圈” 傳統戲曲創收“有道”
——漳浦民間劇團市場化探索啟示錄
楊躍宗薌劇團在高新區九湖鎮上街社演出 本報記者 沈昊鵬 攝
臨近深夜11點,在漳州市龍文區梧橋村,漳浦楊躍宗薌劇團后臺燈火通明。主演楊躍宗邊卸妝邊舉著手機直播:“明天梧橋再見!”屏幕閃過滿屏的禮物特效,直播間幾千名觀眾實時互動。劇團的檔期表已排至2027年。
在傳統戲曲普遍面臨市場萎縮、觀眾流失的困境下,漳浦楊躍宗薌劇團卻以年營收破千萬元的亮眼成績,成為民間劇團的“創收典范”。這一逆勢上揚的背后,不僅是藝術傳承的堅守,更是一場以商業思維激活傳統文化的創新實踐。
線上突圍:
從田間戲臺到“云端劇院”
面對線下演出輻射范圍有限的痛點,楊躍宗薌劇團、豐歸薌劇團等漳浦民間劇團以新媒體為支點,通過打造個人IP、直播引流、短視頻種草等方式,打開知名度,撬動市場。
楊躍宗薌劇團開設多個抖音賬號、視頻號,形成新媒體傳播矩陣。賬號以打造楊躍宗個人IP為定位,通過直播現場演出、后臺探班以及彈幕互動等形式增強用戶黏性,單場直播觀眾峰值達萬人。同時,借助短視頻二次創作吸粉,其中《千里送京娘》《雙槍陸文龍》等劇目片段播放量超百萬。賬號運營5年累計粉絲近50萬,其中“80后”至“00后”占有一定比重,實現“銀發藝術”與“Z世代”的破圈對話。
借助新媒體平臺,劇團逐漸打開名氣,閩南地區“酬神戲”的剛需市場也被其牢牢抓住。“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楊躍宗說,劇團差不多天天都有演出,碰上好日子,一天要演兩場戲。
在閩南戲曲界,漳浦豐歸薌劇團也是不折不扣的新銳“頂流網紅”,其打開了短視頻和直播帶來的巨大流量。2021年,漳浦豐歸薌劇團的提線木偶藝人蔡冬梅(阿梅)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抖音賬號上發布了一段表演視頻——阿梅一邊操作著提線木偶,一邊演唱歌仔戲傳統曲目《春雨曲》的經典唱段。
人偶合一的表演視頻試水數據表現驚人,這讓阿梅和團隊驚喜不已。之后,他們陸續發布《八閩人祖·王審知》《開漳圣王》《雙生情緣》等經典唱段,還創作情景歌仔戲劇短劇《賭妻》,每條視頻的點贊量均過萬,觀看量時常突破百萬。“半年內,阿梅的抖音賬號漲粉70萬。如今,光是阿梅的抖音號就有近140萬粉絲,在TikTok等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上也有近10萬粉絲。”豐歸文化傳媒策劃與媒體運營總監劉藝林說。
關注度的提高,也為豐歸薌劇團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戲約。之前,劇團基本只在漳浦演出,很少走出漳州。現在,他們在廈漳泉三地到處演出,每場演出臺下觀眾都站得滿滿當當。“目前,劇團戲約已經排到了2026年。”劉藝林說。
品質至上:
藝術與技術的交響
走進豐歸薌劇團的排練廳,15人編制的樂隊正調試樂器,揚琴的清脆與大提琴的渾厚交織,琵琶輪指間流淌著傳統歌仔戲的基因,卻又不拘泥于程式。
“音樂是歌仔戲的魂,但魂也要會呼吸。”創始人王川軍介紹,劇團除使用傳統樂器之外,還加入揚琴、大提琴、琵琶等樂器來補充和完善整體音樂表現。為了提升整體效果,他會根據劇情主題和人物情緒來調整音樂的配樂、旋律和節奏,讓音樂更富有感染力。
這種對藝術細節的極致追求,貫穿豐歸薌劇團每個環節。在演員培養方面,劇團會根據演員的形象、音色、風格為其量身定制適合的角色、唱腔、妝造等。比如阿梅的音色清亮且渾厚,適合唱生角、丑角等男性角色,王川軍就根據她的特點對《進寶狀元》《兄弟雙狀元》等唱段進行改編,讓人家一聽就知道是阿梅的獨特風格。在舞臺方面,劇團把幕布換成了可展示滾動實景的LED屏幕,舞美燈光會隨著劇情而變換,讓觀眾沉浸式觀劇。
楊躍宗薌劇團的崛起,則源于對傳統藝術的深耕與創新融合。在劇目創作上,劇團采取“經典復刻”與“新編創新”雙線并行的策略:一方面,精心打磨《雙槍陸文龍》《周仁獻妻》等傳統劇目,保留原汁原味的歌仔戲唱腔與敘事結構;另一方面,大膽改編《五子掛帥》《薛丁山與樊梨花》等新劇,融入流行音樂與戲曲唱腔,賦予傳統故事新的生命力,吸引年輕觀眾。楊躍宗坦言:“我們像產品經理一樣研究劇目,傳統戲‘存量深耕’,創新戲‘增量破局’。”
人才培養:
年輕化與專業化并重
楊躍宗薌劇團的成功不僅源于對傳統藝術的堅守與創新,更離不開一套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深知“人才即流量”,劇團通過多元化培養路徑,構建了兼具傳承與創新的青年戲曲人才梯隊。
劇團打破傳統“科班制”教學模式,采用“老帶新”“邊演邊學”的實戰化培養機制。新演員入團后需經歷“跑龍套——配角——主角”三級進階,通過高頻次舞臺實踐積累經驗。“劇團還聯合漳州藝術學校等機構開設定向培養班,吸納專業院校畢業生。”楊躍宗說。
該模式成功培育出兼具傳統功底與現代市場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劇團現有專職演員32人,其中“90后”占比65%,能同時駕馭《雙槍陸文龍》等傳統劇目和文旅定制新劇。
同樣,豐歸薌劇團也深諳“人才是戲曲之本”的道理。臺灣“小生”陳禹瑄的成長軌跡便是典型案例:從臺灣戲曲學院科班出身,到跨界商海,最終被劇團創始人王川軍發掘,以“小生”角色扎根鄉間舞臺。盡管已有30年歌仔戲功底,陳禹瑄仍需從零學習唱腔。劇團為她量身定制臺灣曲調,將通俗唱法融入戲曲,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吸引年輕觀眾。
“劇團對人才的培養絕非‘流水線式’,而是強調個性化挖掘。”王川軍說,劇團還為每位演員建立“藝術檔案”,記錄其聲線特點、表演風格,甚至細化到“適合的妝造與角色類型”,形成科學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以“百萬網紅”蔡冬梅為例,劇團抓住其“聲線清亮、表演靈動”的特點,將傳統木偶戲與閩南語流行元素結合,打造出《拜壽》《安童哥》等爆款劇目,助其登上央視戲曲春晚。
從草臺班子到文化IP,漳浦民間劇團的成功實踐證明:傳統戲曲并非“賠本買賣”,而是亟待開發的“文化富礦”。其敏銳的市場洞察、精準的流量運營、優秀的品質管理及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可復制的商業樣本。(本報記者 劉婧 通訊員 林惠卿)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