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也開啟了稅收政策創新的探索。根據此前發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下稱《方案》),新片區將參照經濟特區管理,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根據《方案》內容,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新片區內符合條件的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產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在個人所得稅方面,研究實施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
對此,天津商業大學會計學院副院長勵賀林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此次《方案》對新片區稅收制度和政策的規定,非常具有競爭力。所得稅方面,我國的企業所得稅標準稅率是25%,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先進技術服務企業、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污染防治企業,以及在橫琴、前海、平潭和西部大開發地區的鼓勵類企業給予15%的優惠稅率,但是企業享受優惠稅率是有門檻標準的,并且要符合相關程序要求。《方案》對新片區內從事特定行業的企業即給予5年內享受15%的稅收優惠待遇,擴大了受惠企業范圍,有利于吸引投資和產業的集聚,培育先進技術和創新創業,形成價值鏈輻射和帶動作用。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勵賀林指出,也是一項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匯聚新片區的重要政策。經濟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吸引國際高端人才是新片區發展具備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因此從稅制上給予人才更加友好的個人所得稅待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預計新片區將比照粵港澳大灣區9個城市的個人所得稅補貼政策。
此外,《方案》還對境外進入物理圍網區域內的貨物、物理圍網區域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和服務實行特殊的稅收政策;擴大新片區服務出口增值稅政策適用范圍。《方案》還提出,研究適應境外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新片區稅收政策在不導致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前提下,探索試點自由貿易賬戶的稅收政策安排。
“新片區企業向境外提供服務適用零稅率的范圍很可能進一步擴大,從臨港新片區的定位看,與金融開放創新密切相關的金融服務更可能受益。”普華永道有關負責人指出。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就稅收政策而言,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政策體現出有利于全面激發市場活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等的特點。稅制設計服務于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稅收政策有利于上海作為改革開放高地和長三角的引領城市,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匯聚創新要素,形成創新動力。從稅制的具體設計來看,細則文件還沒有發布,但是比照國際競爭力稅制,預計在流轉稅政策例如增值稅方面會有新舉措,有望降低流轉稅比重。個稅的人才補貼也有望借鑒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