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春5月13日消息(記者劉雨晴)在東北振興的時代浪潮中,營商環境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戰場。今年以來,吉林省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激活民營經濟的“金鑰匙”,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一場監管理念與方式的變革在白山松水間悄然展開。
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力量,吉林省市場監管廳謀劃實施整治市場突出問題打造放心消費環境行動、優化營商環境(2025)行動、服務高質量發展行動、守牢市場監管領域安全底線行動等系列舉措。聚焦群眾和企業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以改革為牽引,秉持有感服務、無感監管、文明執法理念,以推行“無事不擾”檢查方式為切入點,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同時,切實加強市場監管領域安全監管,全力推動市場監管理念和方式創新,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助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創新執法模式 彰顯柔性治理效能
為有效解決多頭執法、逐利執法等頑疾,吉林省市場監管廳對929項市場監管領域行政處罰事項進行全面梳理規范,統一執法依據和標準,創新推行法規宣傳、教育引導、告誡說理、行政處罰、監督整改“五段式”服務型執法模式。通過行政約談、行政指導等柔性手段,引導企業規范經營行為,推動監管、執法與服務深度融合,堅決杜絕“以罰代管”“一罰了之”。
同時,全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明確10個類別23項不予處罰事項,嚴格落實“首違不罰”“輕微免罰”機制,堅決遏制小錯重罰、過罰不當等問題。嚴禁下達或變相下達罰沒指標,從源頭上杜絕亂罰款、亂查封現象。
今年一季度,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共辦理免予、從輕、減輕處罰案件333件,減免金額達2604.35萬元;完成262件案件回訪,妥善解決24個實際問題,為市場主體營造了寬松有序的發展環境。
此外,持續強化文明執法建設,牢固樹立監管為民宗旨,嚴格規范執法程序,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案件審核、信息公示等制度,充分保障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通過加強執法隊伍能力建設,規范執法人員言行舉止,在法律框架內采取對經營主體權益損害最小的執法方式,實現執法力度與溫度的有機統一。
深化監管創新 打造智慧監管體系
針對企業反映強烈的檢查頻次高、隨意性大等問題,吉林省市場監管廳創新推出“無事不擾”白名單檢查方式。將不涉及安全、生命健康行業領域,信用風險等級為A級,且近3年無較大行政處罰、無安全事故、無信用污點、無拖欠行為、無偷稅漏稅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納入白名單管理,對名單內經營主體優先采取非現場檢查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入企檢查頻次。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對出現投訴舉報、案件線索等負面情形的企業及時移出白名單,確保監管效能。
首批13.5萬戶經營主體入選白名單,占全省相關領域經營主體的8.3%,其中企業3.8萬戶、個體工商戶9.7萬戶,吉林省也成為全國首個將個體工商戶納入白名單管理的省份。白名單企業在“吉致吉品”品牌認證、名特優新個體工商戶評選等活動中享受優先待遇,有效激勵市場主體誠信經營。
以“無事不擾”白名單制度為引領,吉林省全面推進涉企檢查規范化建設。健全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的新型監管機制,推行信用風險分級分類檢查,嚴格控制專項檢查頻次。加快建設“智慧哨兵”輔助監管系統,推動部門間年度聯合抽查比例不低于40%,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讓“無感監管”覆蓋更多行業領域,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
當前,吉林省正以監管方式改革為突破口,持續深化營商環境建設,通過制度創新、服務優化和監管升級,不斷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為新時代東北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