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政技能人才是支撐民政部門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力量。加強民政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不久前,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為深入了解文件精神,把握民政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方向,本報邀請有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近日,民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健全民政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指明了方向,為民政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民政職業教育以服務民政事業為核心,對應居民服務業、婚姻服務業、殯葬服務業、社會福利業等產業門類,聚焦社區養老、智慧社區管理、康復輔助技術等新業態,專業涉及醫療衛生大類和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包括8個中職專業、14個高職?茖I和8個高職本科專業。中職開設康復輔助器具技術及應用、社會工作事務、殯葬服務與管理等專業;高職專科重點布局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婚慶服務與管理等專業;2024年設立的全國首所民政職業本科大學——民政職業大學,開設智慧健康養老管理、現代殯葬管理等5個職業本科專業,填補了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空白。
養老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旺盛,呈現“跨行業”新特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2%,養老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旺盛。
近5年,我國養老領域的專業開設呈現明顯增加趨勢。2024年,全國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達到400所。此外,養老相關專業開設規模逐年加大。盡管人才培養數量不斷增加,但由于養老領域人才需求巨大,仍不能滿足需求。
2024年10月,民政部等24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要求創新“智慧+”養老新場景、發展“行業+”養老新業態、拓寬“平臺+”養老新渠道。另外,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傳感等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智慧養老成為全球養老市場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這些都推動養老服務業不斷衍生出新業態和新崗位。
康復領域服務轉型,技術升級勢在必行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其中視力殘疾人數1200多萬,肢體殘疾人數近2500萬。此外,目前我國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人,對康復護理的需求成為剛需。
在殘疾人保障需求提升和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康復輔具不僅要滿足功能性需求,還要注重舒適性、美觀性和個性化,從“功能補償”升級為“生活質量提升”。但當前該領域高技能人才匱乏,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現有康復輔助器具相關人才存在技能不足且人才流失現象。預計到2030年,康復輔助器具人才缺口將超過5萬人。
近年來,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等新職業的出現,有利于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這一職業體系的建立,從而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加入。職業院校中康復輔助器具類專業開設量相對較少,但近幾年有所增加。如康復輔助器具技術作為新專業,2024年開設該專業的高職院校達到了9所。
婚姻相關專業多元融合,婚姻家庭輔導需求突出
婚姻服務行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規模龐大。目前,我國從事婚慶服務的專業機構約20萬家,從業人員約400萬人。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全國每年對婚慶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少于1萬人,人才需求與畢業生供給之比將達10∶1。
隨著社會的變化和人們觀念的更新,婚禮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婚慶企業需要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策劃方案,滿足新人的需求和時尚潮流;槎Y服務新模式催生了婚慶新崗位,如婚禮統籌師(婚禮管家)、婚禮職業經理人、婚宴設計師等。針對未來婚慶服務的發展趨勢,具備婚慶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酒店服務與管理等專業知識,有較好外語能力、熟悉婚禮文化、具備海外旅游服務相關知識與服務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將被行業強烈需求。
在婚姻領域,婚姻家庭輔導需求突出,人才供需嚴重失衡。長期以來,我國婚姻家庭輔導工作主要由各級婦聯、工會、共青團組織等機構的工作人員和社會工作者來承擔,專業的婚姻家庭輔導師數量較少,隨著離婚率的攀升和家庭問題的復雜化,婚姻家庭輔導師職業在促進家庭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殯葬相關專業形成多元開拓規模漸長新局面
目前,我國有14所職業院校開設殯葬相關專業,每年培養的殯葬專業畢業生約千人,遠遠無法滿足殯葬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預測:到2030年,殯葬行業需新增技術技能型人才3萬人,培育發展國內殯葬市場,急需大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人才。
此外,我國殯葬行業正經歷快速變革,對專業化、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一是高水平人才需求旺盛,殯儀服務員、遺體防腐整容師等高技能人才缺口較大;二是服務升級需要復合型人才,例如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師,需要從業者具備心理學資質和危機干預能力;三是管理與合規人才缺口顯著,行業集約化發展需要專業化運營,從業者要熟悉工商管理、政策法規等專業知識。
建設民政高技能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國家民政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在社會需求牽引、教育支撐、技術賦能和政策保障的背景下,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需求牽引。社會各界期望民政服務能夠更加優質、專業、高效,為服務對象提供更有尊嚴、更貼心的服務,建設高水平的民政職業技能人才隊伍迫在眉睫。全國性培訓評價組織要發揮行業技能人才培訓評價示范作用,推動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貫徹落實。
教育支撐。民政職業大學的成立填補了高層次技能人才培養的空白,隨著更多民政領域的職業本科院校和專業獲批,多層次的民政職業教育體系正逐步形成。與此同時,校企合作不斷深化,民政類院校和行業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已成趨勢。隨著國家不斷健全民政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民政職業教育對民政高技能人才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技術賦能。智能化與專業化的融合不斷催生民政新職業,民政傳統專業需要加速升級改造。比如,各地試點的AI平臺整合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于救助對象核查、養老服務質量監管等場景;傳統技能崗位疊加數據分析、智能設備操作等新技能,催生了“智慧養老管家”“殯葬服務機器人運維員”等新型崗位。此外,綠色環保、資源節約等理念也推動民政行業各類技術轉型升級。
政策保障。隨著《意見》的發布,各地民政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將進一步完善,全國一盤棋的系統化思維將發揮重要作用,中高本貫通的民政職業教育將逐步發展壯大,幼、老、康、故全生命周期鏈相關職業的培訓評價工作將形成高效有序的發展模式。
。ㄗ髡邌挝唬好裾殬I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3日 第05版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