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倫貝爾5月14日消息(記者楊亞東)連日來,隨著氣溫的逐步回升,內蒙古呼倫貝爾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莫旗”)迎來了大豆播種的關鍵時期。在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莫旗是全國以縣為單位大豆產量最高的縣,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旗年產大豆15億斤以上,素有“大豆之鄉”的美譽。
2024年,莫旗播種大豆522.3萬畝,產量達15.1億斤。今年,莫旗計劃種植大豆509萬畝,目前各鄉鎮正搶抓農時,全面開展大豆播種作業。
播種機正在進行播種(央廣網發 鄭明 攝)
在莫旗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巴彥街村的萬畝農田里,4臺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播種機正在田間勻速行進。農機手在駕駛室內輕松操作,屏幕上實時顯示著作業軌跡、播種密度等數據。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播種機達到厘米級精準前進,行距、株距均勻,播種效率倍增。一臺大馬力播種機一天可播種1000畝左右,大大提高了春耕效率,為大豆種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升大豆產能,良種是關鍵。莫旗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廣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如蒙科豆23號,蒙豆48,登科5等。
吳娟和同事正在選擇優良大豆品種(央廣網記者 楊亞東 攝)
“2024年,我們團隊育種的蒙科豆23號大豆達到了畝產582斤的高產量。”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玉米所大豆課題的助理研究員吳娟告訴記者。
她和團隊同事自2020年來到莫旗,與呼倫貝爾市中農種業合作開展大豆育種。
“我們采用的是傳統雜交育種方式,在地里種,在地里選,選種過程堪稱‘萬里挑一’。一個品種從選育到最終推廣,可能需要7到8年時間,最終達到高蛋白、高油、高產、抗逆的特性。”吳娟說。
目前,呼倫貝爾市中農種業經過與中國農科院、內蒙古自治區農科院等8家科研單位成立大豆種質創新利用合作聯盟,開展“三地一田”建設,從品種選育、提純復壯、原種繁育到大田種植,形成了比例合理的良種繁育體系,為我國大豆的高產提供了科技力量。
大豆種子打包后送往田間地頭(央廣網記者 楊亞東 攝)
在推廣良種的同時,良技的應用也為大豆種植保駕護航。莫旗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他們通過現場示范、線上答疑等方式,將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近年來,莫旗始終牢記強農重任和興農使命,積極探索踐行更加高效的土地管理模式,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隨著百萬畝大豆的開犁播種,莫旗迎來了新一年的農業生產高潮。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大豆種植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穩步邁進。
素材支持: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融媒體中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