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5月13日消息(記者林馥榆)今年5月12日是第114個國際護士節,我國護士節的主題是“關愛護士隊伍,守護人民健康”。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有注冊護士12.31萬人,較2020年增長19.41%,每千常住人口護士4.96人,醫護比為1:1.26,本科及以上學歷占50.02%,中高級職稱占24.44%。
2025年“上海好護士”評選結果發布現場(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衛生健康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主辦的2025年“上海好護士”12日正式揭曉。毛靜玉等20人榮獲好護士、王蓓旎等10人榮獲好護士提名獎。此次推選出的“好護士”均從事臨床一線護理工作長達15年以上,目前仍深耕一線。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護士長許雅芳(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罕見病患者居家護理和自我管理十分重要。為了幫助更多的病患和照顧者,此次獲評“上海好護士”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護士長許雅芳和團隊成員積極探索,開發了基于循證的重癥肌無力和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患者遠程自我管理平臺,為全國32個省市近3000名罕見病患者提供居家疾病自我管理支持,有效為行動不便或偏遠地區的患者提供了指導和幫助。
上海市兒童醫院外科片區科護士長兼心臟中心護士長王蓓旎(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心臟術后患兒的護理,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獲得“好護士”提名獎的上海市兒童醫院外科片區科護士長兼心臟中心護士長王蓓旎帶領團隊將體外膜肺氧合(ECMO)從零起步建立完整的護理體系,將撤機成功率提升至61.5%。面對有心理問題的患兒,她使用玩偶角色扮演,讓患兒打開心扉;用VR動畫分散患兒恐懼;設計“居家過渡護理手冊”,將病房延伸至家庭。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主任護師袁勇勇(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士為疾病的治愈康復發揮重要功能。此次獲得“上海好護士”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主任護師袁勇勇深耕皮膚護理領域20年,她一手建立皮膚護理治療學,開創多個專業內“第一“,形成“患者-診療-護理-教育”一體化模式。在她倡導的“皮膚護理治療”下,瑞金醫院重型藥疹實現零死亡率,各類自身免疫性大皰病的死亡率始終低于5%。
黃浦區五里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護師姜玉霞(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老齡化社會慢病管理至關重要,好護士用細致專業為社區老人們筑起溫暖的健康之墻。同樣獲得“上海好護士”的黃浦區五里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護師姜玉霞,基于社區完善糖尿病健康管理體系。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社區糖尿病規范管理率高達89.52%、血糖控制率達到81.85%。姜玉霞在工作中發現:不少“糖友”手里拿著胰島素筆卻無從下手,注射方法不規范,導致血糖控制不佳。她運用簡潔明了的“九步法”口訣(一洗手、二核對、三安裝、四搖勻、五排氣、六檢查、七捏皮、八停留、九丟棄),教授病人及家屬正確注射胰島素的每個步驟,切實便捷了社區患者。
首屆“尚醫·護理管理菁英”揭曉(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此外,首屆“尚醫·護理管理菁英”優秀人物推選活動也在5月12日揭曉。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聞大翔表示,護理工作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護士是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力量。上海加強全市護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有效提升了護理服務能力,下一步還將聚焦重點、形成合力,全面推動新時代上海護理工作再上新臺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期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