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同5月11日消息(記者張潔)5月11日,由云岡研究院主辦的“2025年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同舉行。眾多在石窟寺保護傳承和云岡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對文物保護的獨到見解。

對于有1500多年歷史的云岡石窟,云岡研究院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在研討會上,研究院院長杭侃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石窟各項保護工作的情況。

據悉,云岡洞窟水患與危巖體問題已得到有效治理,保護工作已轉向預防性保護、精細化維護,同時制定石窟病害調查標準和保護保養修復標準。

研討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郎麒 攝)

目前,云岡研究院已經完成了云岡石窟東部窟區與西部窟區的洞窟保養維護,云岡石窟羅漢堂周邊及龍王廟溝洞窟危巖體搶險加固、羅漢堂彩塑壁畫保護、云岡石窟第1至3窟危巖體加固及防排水等保護項目。

數字化技術在文保工作中的應用,也是本次研討會專家熱議的話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云岡數字化已逐步形成了科學記錄、融合應用、智慧發展的數字化理念。目前云岡研究院已完成三分之二洞窟的數字化采集。其中,第13窟數字化重建與三維信息系統構建項目,突破了國內大型單體高浮雕石窟寺的整體洞窟高精度三維建模技術難題。建設完成的“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成為國內文博系統首家基于文物數字資源的先進運算與數據。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來自各高校及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分別就石窟寺文化遺產保護、石窟寺考古與研究、文化遺產傳承與利用展開交流發言,并為推動云岡學建設出謀劃策。

編輯:郎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